初春三月,举国瞩目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数亿双眼睛在电视屏幕前关注这一盛会。在首都北五环外的一个大院内,一块弧形巨幕同样正播放着大会盛况的清晰画面。几名身着中国航天蓝色工装的工作人员不时将视线在弧形巨幕和电脑之间切换着。
这个大院就是卫通公司的北京地球站。作为我国重要的卫星通信广播地面控制单位,这里承担着国家重大活动和抢险救灾等突发事件的通信保障任务。多年来,出色完成了党的十九大、历年两会、国庆阅兵、钓鱼岛维权、利比亚撤侨等为代表的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和应急卫星通信保障任务。从3月3日开始,这里正式进入“两会时间”。
保障工作“功夫在诗外”
“越从容平稳越好,说明播出没有问题。”卫通业务运行中心副主任栗欣一边说,一边查阅当天的工作安排。作为安播保障岗位上的“老兵”,栗欣说他们的工作是“功夫在诗外”,连年圆满完成安播任务的成绩单背后,是大量的准备、演练、总结和提升。
2018年元旦刚过,上级部门下达两会安播任务要求。中国卫通就着手安排相关部门制订全国两会安播保障方案初稿。这套多个部门,上百页的方案计划涵盖了准备阶段、实施落实、应急预案、风险和对策等方面,与往年相比,特别新增了风险评估和气象信息专项分析及预案。
增加的内容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之前的保障任务经验。去年执行党的十九大安播保障任务时,气象预报中没有台风过境,但就在会议开幕前两天,台风卡努在广东湛江沿海地区登陆,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0级。
“我们在海南的监测站受到了台风影响,只能紧急对天线进行收纳,虽然当时没有执行广电任务,但这给我们提了个醒,未来中国卫通要去海上和热带地区布站都会遭遇台风影响。”因此,针对今年两会任务,业务运行中心团队对全国各地可能出现雨雪雹和大风天气的台站进行了专门评估,作出了预案,确保万无一失。
繁忙的“牧星人”
在卫星测控中心200多平方米的机房内,四五十台电脑屏幕上正显示着中心管理的7颗卫星的运行状态。
和业务运行中心一样,有条不紊是这里的工作常态,因为每年全国两会召开时间都与日凌期、星蚀期重叠,这让卫星测控中心特别繁忙,几名操作员几乎没有坐在椅子上的时候,不时在不同卫星的数据电脑前转换走动。
日凌期时太阳光辐射的电磁波会影响卫星信号接收,造成几分钟到十几分钟的干扰;星蚀期时卫星处于地球的阴影中得不到太阳光照,卫星的太阳能帆板就失去了能量来源。这是两种不可避免的自然天体现象,却给保障通信与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增加了难度。
尤其在星蚀期,卫星蓄电池会进行每天72分钟的放电,然后就是10个小时左右的充电,因为多颗卫星相继进入星蚀,所以除了日常任务外,卫星测控中心从每天晚上9点到第二天中午还要密切关注星蚀期卫星的电池变化,并进行一系列电源管理操作。
卫星测控中心副主任李娟拿出5页排得密密麻麻的表格介绍:“这是7颗卫星一天的操作计划,全算下来大概有100多项,每一步操作都要保证准确无误。”表格上时间轴最密的地方大概30秒左右就有不同卫星要进行不同操作,卫星是不会休息的,因此,在地面管理卫星的操作员也就不能有工作中断。“陪伴”卫星的时间长了,李娟笑称,就好像在照顾自己的孩子。
管理加严 保障有方
业务运行中心和卫星测控中心共同为两会安播提供保障,而对两中心提供保障的则是管理着站区安全和运行的重要部门——北京地球站。
“以往是配合安播,从去年党的十九大任务开始,我们也被纳入直接参与安播保障的单位。”这种从“配角”到“主演”的变化让站长钱军利感触颇深:“要做好更充分的准备。”
除了地球站场区实行封闭式管理外,日常3小时一次的电力巡查也加密到2小时一次,巡查覆盖站上128台电源设备、36台机房空调等。用钱站长的话说,“别人是做冗余备份,我们电力系统是做三四重备份,为备份也做了备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