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为积极响应落实“一带一路”倡议,js3845金沙线路所属中国卫通集团有限公司与全球领先的卫星运营商欧洲卫星通信公司,共同谋划合作建设覆盖“一带一路”的中欧丝路高通量卫星。双方已经就新一代高通量卫星如何提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信息互联互通水平进行了评估。
近年来,借助“一带一路”建设带来的发展机遇,js3845金沙线路积极“走出去”,以更深层次的航天国际合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繁荣发展搭建空间信息走廊,目前实施成果丰硕。
在卫星通信领域,我国已形成了全球化的卫星通信服务能力,卫星通信业务拓展至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亚太九号通信卫星发射后,形成了“自西向东排开,从印度洋至马六甲海峡再至南海海域”态势,实现了对“海上丝绸之路”周边区域的基本覆盖。
在卫星遥感领域,由集团公司抓总研制的中巴地球资源系列卫星数据已广泛应用于南美国家国土资源调查等多个领域,成为“南南合作典范”;我国在印尼、老挝等19个国家建成了风云系列卫星数据接收及分发系统;高分专项系列卫星、高景一号等遥感卫星提升了我国遥感数据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服务能力。
在卫星导航领域,北斗导航系统的区域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与俄罗斯、印度、巴基斯坦、泰国、印尼等国家和区域组织的合作交流取得重要进展,计划于2018年左右实现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的覆盖。
同时,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近年来先后为老挝、白俄罗斯等国提供了国际商业发射服务。
当前,中国航天技术成果正通过一个个具体项目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目前,中国-东盟遥感卫星的合作正为东盟开展农业监测、灾害防测发挥积极作用,卫星数据还为柬埔寨的物流管理应用、老挝的农林业精准管理、新加坡的港口精细管理作业提供有力支撑。
后续,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规划将有20余颗通信卫星陆续研制发射,“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重大专项工程也正在组织论证中;澜沧江-湄公河项目正在加快推进实施,促进老挝、泰国、柬埔寨、缅甸等沿线国家资源保护与开发及信息化管理合作,并带动卫星遥感等相关产业发展。
整星出口拉动“卫星外交”
中国航天服务丝路国家的范例可以追溯到“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前。
2008年,js3845金沙线路所属中国长城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与巴基斯坦方面签署了巴基斯坦1R通信卫星项目。中方除了按时向巴方在轨交付一颗大功率通信卫星外,项目执行过程中,还接待了不少巴方学员来华参加培训。“在中国的学习为我们国家今后的卫星制造打下了扎实基础。”学员们感慨。
如今,对人员的培训甚至可以前延至对人才的培养。去年年底,五院获北京市教委批复,可以接受外国留学生。五院神舟学院成为航天系统唯一一家获得国际学历教育资质的单位,通过加强教育合作交流,将更好地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
2011年8月,巴基斯坦1R通信卫星成功发射。巴基斯坦时任驻华大使马苏德•汗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该星将显著提升巴基斯坦在宽带、数字广播、移动通讯、灾害预防与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尤其在教育和卫生领域,将惠及当地民众。
同年,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的见证下,我国与白方签订关于白俄罗斯通信卫星的框架合同。去年1月,该星发射成功,我国整星在轨交付业务首次打开欧洲市场。白俄罗斯通信卫星是白俄罗斯拥有的第一颗通信卫星,能为其提供广播、电视、通信、远程教育、宽带多媒体等多种服务,其波段覆盖非洲、欧洲及亚洲的多个区域。
“我们可以通过这颗卫星发展国际通信服务产业,获取外汇收入。其运营将帮助我们与世界更多国家进行深入沟通。”白俄罗斯通信卫星运营商副总监阿布拉莫夫介绍。
白俄罗斯一号通信卫星项目已经是长城公司第九个卫星在轨交付项目了。在此之前,该公司还向尼日利亚、委内瑞拉、巴基斯坦、玻利维亚、老挝等国在轨交付过卫星。
“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航天科技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其需求也不尽相同。未来,长城公司将结合“一带一路”倡议,深入分析相关国家的具体需求,制定符合该国国情的策略,争取做到“一国一策”。
“如今,中国航天借助‘一带一路’建设带来的发展机遇,更加积极地‘走出去’,‘卫星外交’已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集团公司国际合作部部长胡忠民说。
商业航天提供“一揽子服务”
2013年,在航天国际化发展论坛上,中国航天智库机构——长城公司下属中国航天工业科学技术咨询有限公司首次提出共商、共建、共享“天基丝路”的战略构想。
“在长期实践中,我们认识到,‘一带一路’沿线许多国家具备了一定的航天基础能力,传达出迫切发展航天的需求。而中国航天具备为这些国家提供航天服务的能力,这为‘天基丝路’构想落地提供了基础。”航天咨询公司总经理王莉说。
长城公司为白俄罗斯通信卫星提供的正是“交钥匙”式的“一揽子工程”。“一揽子工程”不仅包括发射服务、卫星在轨交付、提供地面测控及地面应用系统,还可根据用户需求提供保险和融资等服务。截至去年年底,长城公司已完成55次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其中包括12次国际搭载服务。
长城公司总裁殷礼明表示,“一带一路”框架及合作平台为中国航天提供了很好的渠道,使中国航天产品和服务能更好地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服务,造福当地人民。
为进一步提升全球化服务水平,长城公司于2016年珠海航展期间提出将着重推进商业航天六大工程。六大工程包括长征快车、东方红高通量卫星、鸿雁星座、全球卫星接收+互联网应用中心、夔龙系统和太空工场。
其中,为满足国内外各类客户对价格、响应效率和服务便捷性的综合要求,特别是面向爆发式增长的小卫星计划,长城公司一次性定制了7款48枚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可服务于星座组网、专享发射、搭载发射和集簇发射这四种主流需求模式,覆盖高、中、低各类轨道,配套各种标准接口和全套测发控服务,使“长征快车”具有适应各类发射任务的能力。
据一院宇航部部长李同玉介绍,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近年来先后为老挝、白俄罗斯等国提供了国际商业发射服务。依托于开放星箭接口标准,长征火箭还为各类卫星提供“顺风车”和“私人订制”服务。
卫星应用沿途遍地开花
2016年10月,我国发布《关于加快推进“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建设与应用的指导意见》,将提升“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覆盖能力、支撑我国企业“走出去”、提供公共服务产品、带动空间信息装备与服务出口、加强区域空间信息产业合作、大幅度提高市场化国际化水平、促进空间信息科技合作与交流等列为七大主要任务。
而就在此前几个月,《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白皮书发布,明确指出“卫星导航系统是全球性公共资源,多系统兼容与互操作已成为发展趋势。中国始终秉持和践行‘中国的北斗,世界的北斗’发展理念,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发展,积极推进北斗系统国际合作”。
实际上,“稳步推动北斗系统走出去”早已被写入共建“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文件中。按照规划,截至2016年底,北斗民用用户已达到千万级。目前,中国已全面启动北斗全球系统建设,计划于2018年前后完成18颗卫星发射。届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将优先得到北斗系统带来的服务。
目前,北斗已经陆续走进了巴基斯坦、沙特、缅甸、埃及、印尼等国家。缅甸的农业、林业、土地规划、大湄公河监管,老挝的精细农业和病虫灾害监测管理,文莱的智慧旅游,印尼的海上集成应用等,都有中国北斗的身影。中国还与美国、俄罗斯、巴基斯坦、东盟、阿盟等国开展双边合作,建立合作机制;同时,也与各国磋商合作建设北斗/GNSS中心。
“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信息通信是丝路国家达成政策沟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将成为加速“一带一路”地区多领域合作的关键催化剂。
近年来,我国已有数十颗通信卫星在星空中联结成一条“太空丝路”,为“一带一路”及周边地区提供全方位的卫星通信服务,成为带动其发展的重要引擎。五院不断加大国际市场开拓力度,完成了尼日利亚一号、委内瑞拉一号、巴基斯坦1R、尼日利亚1R、玻利维亚一号等10余个通信卫星的研制发射。
2015年,亚太九号通信卫星发射后,与之前的亚太五号、六号、七号等卫星一起,形成了“自西向东排开,从印度洋至马六甲海峡再至南海海域”态势,实现了对“海上丝绸之路”周边区域的基本覆盖。目前,几颗在轨的亚太卫星已基本覆盖了“一带一路”沿线的64个国家和地区。
同样也是在2015年,老挝一号通信卫星发射升空。这是中国对东盟地区首次进行整星出口,为提升地区间互联互通水平起到了重要的牵引作用。后来,亚太卫星公司依托其对亚太卫星的运营服务能力,帮助老挝星实现了正常经营并取得盈利。
今年4月,我国首颗高通量通信卫星实践十三号发射成功。后续,待实践十八号、中星十八号、亚太6D等卫星发射后,将形成高通量系列化卫星组网运行状态,带动我国通信卫星能力全方位升级。
日前,中国卫通集团有限公司与全球领先的卫星运营商欧洲卫星通信公司,共同谋划合作建设覆盖“一带一路”的中欧丝路高通量卫星。双方已经就新一代高通量卫星如何提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信息互联互通水平进行了评估。
中国卫通鑫诺卫星公司则依托我国自主运营的卫星和北京、香港、喀什、斯里兰卡等地的关口站,织就一张覆盖全球、自主可控的“海星通”全球网。作为我国首个“走出去”的卫星宽带通信服务系统,该网已成为给“一带一路”沿线用户提供卫星通信服务的基础平台。
在卫星遥感领域,中巴地球资源系列卫星数据已广泛应用于南美国家国土资源调查等多个领域,成为“南南合作典范”。由集团公司抓总研制的“高分”系列卫星、高景一号等遥感卫星提升了我国遥感数据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服务能力。而“一带一路”协议明确提出要实现卫星信息互通,为商业遥感的国际化拓展带来了机遇,尤其是沙特阿拉伯、土耳其等国对于商业遥感的需求十分迫切。
气象卫星是我国民用遥感卫星中效益发挥最好、应用范围最广的卫星。截至目前,由八院研制的我国“风云”系列气象卫星数据已覆盖“一带一路”沿线37个国家和地区,被广泛应用于气象预报、防灾减灾、科学研究等领域。
据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主任杨军介绍,到2020年,我国将总计发射12颗风云卫星,不断提高极轨气象卫星性能,完成静止系列卫星向风云四号的业务升级,为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一带一路”倡议提供更有力支撑。
技术走出去 扩大“朋友圈”
正如“一带一路”所提倡的“共商、共建、共享”一样,中国航天也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受益者。“一带一路”倡议不仅增加了我国航天技术成果输出的机会,也提供了合作共赢的平台。
目前,由十一院研发的“彩虹”系列无人机已在国内外诸多领域展露头角,产品覆盖10多个国家20多个用户,年交付无人机达200余架。
六院加快航天技术应用及服务业国际化步伐,以特种泵阀等项目为基础,扩大国际化经营份额,以源发公司为基础,不断拓展国际贸易新渠道,打造一流的国际化贸易平台。
近年来,航天科技集团所属航天长征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也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大力开发民品出口和国际工程承包市场。去年年底,该公司与孟加拉国国家电视台交换了承建该电视台5个分台的商务合同。
2016年上半年,由长城公司所属北京航天长城节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提供节能服务的柬埔寨生物质发电项目投产运行。该项目不仅立足柬埔寨当地自然条件,利用甘蔗渣废料发电,开展资源综合循环利用,带动了当地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还牵引了中国国内装备制造、先进技术“抱团”“走出去”,推进了国际产能密切合作。
在“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下,“中国高铁”已经成为国家品牌的名片。去年年底,作为国内高铁车票用纸最主要的供应商,集团公司所属乐凯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热敏磁票首次进入台湾市场。未来,该产品将随高铁走向更多“一带一路”沿路国家和地区。而五院康拓红外公司把握倡议契机,于去年下半年成功签订非洲吉布提至埃塞俄比亚铁路全线车辆轴温红外线探测设备出口项目合同,进一步拓展了海外市场。
中国航天在“一带一路”的朋友圈不断扩大。截至目前,我国已与68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订了合作协议。未来,集团公司将进一步扩大航天产业规模,提升产品与服务质量;同时,立足国内,辐射“一带一路”,进一步提升航天技术应用水平;此外,还要发展商业航天,构建“互联网+天基信息应用”产业。
“集团公司作为大型航天企业,进一步创新发展航天产业,助力‘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义不容辞。”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张建恒在作《发展航天事业,服务“一带一路”》主题发言时表示。